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近10年来,全社会环保投资年均增长10%,带动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据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测算,2022年,生态环保产业营业收入达2.22万亿元。
然而,并非所有从业者都能从中分一杯羹,起源于末端治理,以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服务为主的传统环保产业已进入平台期。
4月17日在上海举办的2024中国环境技术大会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表示,当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中国,传统的环保产业“赛道”都正在走向一个稳定或下降的时期,应当抓紧培育绿色新质生产力,抢占“新赛道”。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客观上就是发展绿色生产力。”王金南就“绿色新质生产力”进行了解读。
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绿色产业正在展现强劲的新动能。去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950万辆,同比增长37.9%,渗透率上升至31.6%,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出口量同比增长61.5%,达172.7万辆。随着技术创新突破、充换电基础设施改善、智能化加速新能源产品力和体验提升,消费者需求逐步释放,2025年销量有望达到1700万辆。这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突出亮点,也是新质生产力带来的直接收获。
王金南表示,绿色新质生产力已经开始形成并展示出对绿色低碳发展的推动和支撑。以光伏发电为例,2010年到2022年,光伏发电的转换效率由15%上升到25%,装机成本由27元/瓦下降到4.8元/瓦;风力发电利用率由25%上升至35%,成本由11元/瓦下降到7.4元/瓦。在此基础上,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由2010年的18%上升到2022年的31%。
此外,绿色新质生产力正在提升气象灾害预警能力和资源循环利用效率。
华为云盘古大模型将全球最先进的欧洲中长期天气预报中心集成预报系统的预报时效提高了0.6天,热带气旋路径预报误差率降低了25%。
AI和光电融合技术用于资源回收和垃圾分类,分拣效率能达到人工效率的2—3倍,并能有效降低人工分拣误差,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效率。无人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设备正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高效应用,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王金南表示,当前应加紧完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为发展绿色新质生产力提供“加速器”和“催化剂”。
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副司长逯元堂介绍,中国传统环保产业已进入存量资产高质量运营新阶段,环保产业正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等领域拓展,细分领域如环保解决方案、减污降碳协同化改造、废物资源循环利用、降本增效可持续运营服务等将成为产业重点形态,“各类环保企业应结合自身优势,错位差异化发展。”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唐家富表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必然要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必然要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从而不断壮大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迸发绿色生产力的新活力。
近年来,上海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加快推进经济产业、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形成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绿色生产力。比如,大力推进钢铁、石化等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实施清洁生产水平提升工程,通过绿色无废钢厂实施方案的持续推进,实现钢厂与城市生态的高度融合,逐步达到废气超低排、废水零排放、固废不出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