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917359118

环保验收造假过了追责限期,怎么办?

   2023-11-14 中工网 231 0
核心提示:近日,在案件工作业务交流中,有执法人员提出,某公司三年前存在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弄虚作假行为,在发现时已经过了两年法定追责期限,认为不能认定该公司的违法行为处于连续或继续状态,理由是在该公司完成自主验

 

近日,在案件工作业务交流中,有执法人员提出,某公司三年前存在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弄虚作假行为,在发现时已经过了两年法定追责期限,认为不能认定该公司的违法行为处于连续或继续状态,理由是在该公司完成自主验收并出具合格的验收意见后,其违法行为已终局。笔者对此持有不同观点。

修订后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下称《条例》)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调整为企业自主验收,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但实践中也存在环保验收“走过场”,甚至弄虚作假的情形,埋下较大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风险隐患,应予以严惩。

依据《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违反环保“三同时”验收制度类环境违法行为包括需要配套的环保设施未建成、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根据生态环境部《关于建设项目“未批先建”违法行为法律适用问题的意见》(环政法函〔2018〕31号)文件规定,建设项目违反环保“三同时”验收制度投入生产或使用,认定此类违法行为处于连续或继续状态,并没有超出法定追责期限,可依法予以行政处罚。

相比违反环保“三同时”验收制度类环境违法行为,环保验收弄虚作假违法行为的主观恶性更大,危害后果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发现已超过法定追责期限,虽然仍可依据《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一款规定责令限期改正,却不能行政处罚,似乎有违背公正原则,有必要进一步探究其本质。

环保验收弄虚作假行为如何认定?

根据《条例》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建设单位在环境保护设施验收过程中,应当如实查验、监测、记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和调试情况,不得弄虚作假。生态环境部《关于发布〈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暂行办法〉的公告》(国环规环评〔2017〕4号)(以下简称《办法》)第四条规定,建设单位是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责任主体,依法对验收内容、结论和所公开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不得在验收过程中弄虚作假。由此可知,该类违法行为即在环保设施建设和调试情况的查验、监测、记载环节存在弄虚作假,表现为验收内容、结论和所公开信息真实性、准确性或完整性存在问题。

生态环境部《关于严惩弄虚作假行为加强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自主验收监督执法工作的通知》(环办执法〔2022〕25号)文件具体列举了伪造或篡改关键信息、关键内容缺失、验收结论错误及其他弄虚作假情形等四大类典型弄虚作假情形。比如,“验收报告未对项目主要变动情况及原因进行分析,属于重大变动但未提供环评文件重新报批情况”,属验收报告的关键内容完整性问题,如果确实属于重大变动的,构成《办法》第八条规定的不得提出验收合格意见的情形之一,是不能出具验收合格的意见。

从实践来看,环保验收弄虚作假行为的结果大多数表现为对本不符合验收合格条件的建设项目仍出具验收合格的结论。换句话说,对于大多数环保验收弄虚作假行为而言,其本质是让本不符合验收合格条件的建设项目,通过人为地进行篡改或伪造资料等弄虚作假方式使建设项目符合验收合格条件,但其本质仍处于“验收不合格”状态。但由此也不排除存在虽然环保验收弄虚作假,但不影响验收结论的少数情形。

对环保验收弄虚作假行为如何分类处理?

笔者认为,生态环境部门执法人员应坚持全面、客观、及时、公正的原则开展调查,查清出具验收意见的时间、具体的弄虚作假情形及其原因、责任主体、是否存在《办法》第八条规定的不得提出验收合格意见的情形。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易炼红在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暨美丽浙江建设推进会上强调 坚定不移深入实施“八八战略” 奋力打造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标杆之地

上一篇:

中电环保:提供一站式全方位土壤修复解决方案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